1.古代汉语有哪些特殊语法现象

2.文言文特殊句势的判断

3.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怎么判断,有哪些标志?

4.大家来看看这句话怎么分析它的语法现象?同时出现两个动词!

5.语法范畴有哪些

如何判断句子语法现象_语法怎么判断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尊,使……尊,“尊中国”意思是“使中原王室受到尊重”。$动词的使动用法。醉游人,使游人醉。$名词用如动词。博,古代的一种棋戏,这里用如动词,玩博戏。“华镫纵博”意思是“在华灯下纵情玩博戏”。$方位名词“东”用作状语修饰动词“流”。“东流”即“向东流淌”。$形容词用如使动。老,使……变老;肥,使……变肥。本句意思是“使莺雏变老,使梅子变肥大”。

古代汉语有哪些特殊语法现象

1、成分残缺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去掉“通过”,让“学习”作主语;去掉“使”,让“水平”作主语

☆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了党的方针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

?去掉“从……中”

(2)谓语残缺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行动,要在这个行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在“建立”前加上“完成”

☆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在“吃”前加“过着”,或去掉“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

☆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似的涌现出来。

?把“全校师生”拿掉。

(3)宾语残缺

☆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在“运动”后加上“的问题”

☆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在“集体化”后加上“的道路”

(4)必要的修饰语残缺

☆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在“劳动”前加上“艰苦而有效的”

☆在这次全校乒乓球单打比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

?在“夺得”前加上“分别”

(5)关联词语残缺

☆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枝树枝。

?在“体形”前加上“而且”

☆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

?加上“虽然……但是……”

☆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听。

☆(即使)家大业大,也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2、成分赘余

(1)主语多余

☆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

?去掉“风格”

(2)谓语多余

☆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去掉“进行”

☆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

?去掉“打”

(3)宾语多余

☆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的编写。

?去掉“的编写”

☆今天,我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去掉“的地方”

(4)定语多余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去掉“当前”

(5)状语多余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去掉“可以”

☆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这些人。

?去掉“在心里”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

?去掉“到处”

(6)补语多余

☆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修改一些。

?去掉“一些”

(7)可有可无

☆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去掉“的距离”

☆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去掉“离现在”

(8)误用“的”字

☆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去掉“的”,改为“物价下跌”

☆由于历代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到毁灭。

?加上“的”,改为“历代的”;去掉“的”,改为“气候潮湿”

3.语序不当

(1)成分次序不当

(2)分局次序不当

(3)次序不当

病句——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2、主宾搭配不当

3、动宾搭配不当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6、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并列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将“的发电量”改为“发的电”

☆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

?去掉“沙沙的浪声”

☆青年学生(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

?在“学生”后加上“时期”

、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了。

?去掉“的问题了”

☆秋天的北京是最美的季节。

?把“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在哈尔滨、沈阳两地举办的日本**周(上映的)以及在我国其它省市陆续上映的五部日本影片,是这几年来日本影片中具有独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在“**周”后加“上映的”

2、主宾搭配不当

☆秋天的北京是最美的季节。

?把“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3、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违反”改为“干扰”

☆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员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

?“事迹”改为“形象”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去掉“注视和”

☆最近,济南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此举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去掉“和服务忌语”

☆你可以在因特网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像资料。

?去掉“录音和”

☆解放军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去掉“的安全”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去掉“聪明”

(2)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把“严肃”改为“认真”或“谨慎”

☆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去掉“新技术、新工艺”

(3)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去掉“整整齐齐”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在句首加“能否”,或改成“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把“温暖”改为“冷暖”

6、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只有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能大幅度提高。

?把“就”改为“才”

☆想象不但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把“不但”改为“不仅”

☆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把“也”改为“就”

病句——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

2、状语位置不当

3、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4、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5、虚词位置不当

6、主客颠倒

7、复句内语序不当

定语位置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把“棉花的生产”改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两个定语先后语序不当

☆这次展览会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并在“前”后加“的”

状语位置不当

1.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老师嘨课堂上应该发挥学生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的”调至“发挥”前

2.两个状语前后位置颠倒

☆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位神猎手。

?将“顺利地”与“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位置对调

☆李强把张卓不放在眼里。

?把“不”调至“把张卓”前

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范围+数量+动性+形性+名性+中心词

多项定语的一般顺序:

1.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2.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3.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4.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5.名词或名词短语

6.带“的”的短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面

☆国家队的 一位 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 优秀的 篮球 女 教练

?领属性 数量 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 名词

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多项状语的一般次序:

1.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2.表时间或处所的

3.表范围的

4.表情态或程度的

5.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许多老师//昨天 在休息室里 都 热情地 同他 交谈

? 时间 处所 范围 情态 对象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都作了详细报道。

?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世界各大报纸都作了详细报道。

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当

☆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字句否定副词应该放在“把”字前面

☆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把“不”放在“趁”前面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的分句主语一致时,主语应在全句之首;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

☆不但她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它同学。

?把“她”放在“不但”前面

☆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把“如果”放在“他”前面

主客颠倒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

?“我对于数学”

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只能用在句子开头(在句中作定语);

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时,用于句首句中都可以。

复句内顺序不当

☆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技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应“树技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树影晃动起来。”

修改病句:

1、两个新旧社会的变化真大啊!

2、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3、《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写的。

4、看了这部电视剧,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6、上星期去植树了。

7、今天,全体三年级一班同学看**。

8、我班功课最好、成绩最优秀的是小红。

9、这是有趣的一本神话故事书。

10、同学们热火朝天地正在打扫教室。

11、读了《普罗米修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2、我经常回忆起过去的往事。

13、今天清晨下了一上午雨。

14、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15、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16、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17、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18、苏州、杭州、大连、昆明是我国江南旅游胜地。

19、我的写字台上一只小泥猴。

修改病句的答案:

1、新旧社会的变化真大啊!

2、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

3、《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

4、看了这部电视剧,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黄继光虽然壮烈牺牲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6、上星期我们去植树了。

7、今天,三年级一班全体同学看**。

8、我班成绩最优秀的是小红。

9、这是一本有趣的神话故事书。

10、同学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打扫教室。

11、读了《普罗米修斯》,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2、我经常回忆起往事。

13、今天下了一上午雨。

14、我们虚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严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15、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16、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17、他的革命精神浮现在我眼前。

18、苏州、杭州、大连、昆明是我国旅游胜地。

19、我的写字台上摆着一只小泥猴。

文言文特殊句势的判断

古代汉语主要有4大类特殊语法现象:

1、判断句,典型句子是用“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用为、见、于、被表被动。

3、倒装句。主要有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怎么判断,有哪些标志?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大家来看看这句话怎么分析它的语法现象?同时出现两个动词!

宾语前置:何。。。(何陋之有?)、是以、。。。是。。。(吞舟是漏)

定语后置:。。。者。(烧溺死者甚众),。。。之。。。(蚓无爪牙之利)

状语后置:于

主谓倒装:很少,可以不去记(甚已,汝之不惠)

省略句:你该死看不出来的就是省略句。 其实高考复习书上的还比较详细!!

文言句式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

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3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4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5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

6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谢谢纳!

语法范畴有哪些

答:动词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类。beat是谓语动词,going是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有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它们在句子中用除谓语外别的句子成分。其中不定式的作用最大,除谓语外都可作。动名词的作用主要是名词的作用,除状语、补语外都可以。分词的作用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除主、宾语外都能作。

本句中的going around ...是动名词短语,作beat的宾语。

楼主几年级?照理应见go swimming ,stop smoking这样的词组。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的呢?

值得注意的是help这个动词,跟不定式作宾语(补语时),这个to可有可无:

help (to) do sth.

help sb. (to) do sth.

至:What I want to say is to go there at once.

中say 与is不是一个意群。

语法范畴包括词类范畴、句法范畴、语义范畴。

1、词类范畴:词类范畴是指根据词的形态、意义和语法功能对词进行分类。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都是不同的词类。这些词类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成分,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名词通常用作主语或宾语,动词通常用作谓语,形容词通常用作定语或表语。

2、句法范畴:句法范畴是指根据句子的结构对句子进行分类。例如,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等都是不同的句法范畴。这些句法范畴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和关系。

例如,简单句是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组成的句子,复合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连接词组成的句子,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并列连词组成的句子。

3、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指根据词语的意义对词语进行分类。例如,时间、地点、方式等都是不同的语义范畴。这些语义范畴有着自己独特的意思和用法,可以在句子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时间通常用于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地点通常用于表达动作发生的地点,方式通常用于表达动作的方式或方法。

语法范畴的作用:

1、描述和解释语法结构:语法范畴是语言学家用来描述和解释语法结构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语法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部规律和结构特点,从而更好地解释语言的语法现象。例如,通过词类范畴,我们可以描述词语的形态和功能,进而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2、语言学习和教学:语法范畴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法范畴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用法,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语法范畴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3、跨语言比较和研究:语法范畴还可以用于跨语言比较和研究。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而探讨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演化关系。同时,语法范畴的研究也可以为语言学理论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