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结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特别是与英语相比

2.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3.雅思作文中中英表达差异分析

4.中英文句子的主语有哪些不同

5.中文和英语有什么不同?

6.外语句子成分和语文句子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7.散文中存在的中英文语言差异

英语句子和中文句子的区别_中文句子和英文句子的语法差异分析

汉语是表意的,象形的,英语是表音的;英语的音位比汉语多,达50个左右,汉语31个;汉语是单音节,且音节的数量和变化比较简单,英语是多音节,数量多而且变化复杂;汉语单音节只有一个重音,英语重音根据音节的变化而变化;在词汇方面,一、二、结构的词汇英语都超过汉语;从语法上讲,英语是屈折语,词形有变化,汉语是孤立语,词形无变化。

总结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特别是与英语相比

语法书告诉我们:一个句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主语和谓语(又叫述语);主语只能是名词、或者是具备名词属性的词——如代词、数量词、动名词、名词从句。而谓语动词的作用,则是用来描述主语、或者陈述主语的行为。

注意这几个对主语成分的描述——

whom or what the sentence is about

the person or thing doing the action or being described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词是否能做主语,取决于:

1、它能否被谓语部分描述

2、它是否实施谓语的行为

但是,在中译英里,我们会机械地以为:第一个词是主语、第二个动词就是谓语。

比如: 水里不能游泳。

会被翻译成:In the river can't swim.

这显然是错误的。“水里”是不会“游泳”的,游泳这个行为的做出者,只能是人。所以上面这个句子要说:You/We/One can't swim in the river.

又如: 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

会误译成:At home only lee me.

还是那个道理:“家”不会把我留下,把我留下的是人(比如我的父母),如果不知道或不需要说明谁把我留下,这就用到被动语态:I am left alone at home。

以上这种,不但有主语指向的错误,还是一个语法错误——介词词组做了主语。

另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况,则是复合中文习惯,但在英文则是错误。

比如: 这款衬衣没有我的型号 。

误译成:This shirt doesn't he my size.

用前面说的方法来判断,“衬衣”不能“拥有”什么,只能是人“拥有”衬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想说:This shirt is not ailable in my size(be ailable意思是“可得的、能找到的”);或者:I can't find this shirt in my size。

又如: 这段山路很难走 。

按照中文习惯,被误译为:This mountain path is hard to walk.

同样我们检测一下:“山路”是不会walk的,也就不存在hard。“难”的是“走”这个动作。因此要说:Walking on this mountain path is hard.

我们知道,动词做主语比较常见的是It句式:It is hard to walk on this mountain path.

再看一例: 看看他的神色就知道结果了 。

误译成:Looking at his expression then knows the result.

按照前面的检验方式:“看神色”不可能做出“知道”这个动作。而能够“看”神色、并“知道”结果的主语,只能是人。因此,不妨加入一个人称主语:We know the result by looking at his expression.

以上这种错误,即谓语不能描述主语、主语不能实施谓语的动作。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关注哦

现代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都处于高度完善的状态,词汇分类非常相似,语句结构在表面上也大致相同,从表面上看许多英语语言学理论应该适用于汉语语法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汉语语句的解析是完全可以套用英语的句法解析模式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因为汉语与英语相比在构词造句方面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异。

例如,我们暂时认定英语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翻译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句子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认定这两个句子的结构都为SVOC,其中S为主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可能是因为本质不同而带来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英语语句结构中人群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主语结构中可以被任意划分,如,some of us, any of us, all of us,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eople。而汉语则不同,人群一般都作为整体充当主语,在谓语中用“完全”、“大都”等副词来履行英语中的“some of ”、“all of ”等成分的职责。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不会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做主语,而用“我们大多——”、“我们当中多数人——”等结构代替。“我们当中有一些人不同意你的看法。”这样的句子才是典型的汉语语句。

第二,英语的动词有词形的变化,汉语的动词则没有。例如,在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相信”一词没有任何词形变化,因此我们单从这个句子来看可以认定“现在,我们都相信他诚实。”是正确的理解。但是在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由于“believed”为动词“believe”的过去形式,我们只能认定“过去,我们都相信他诚实。”是正确的理解。因此,可以相信,汉语中的动词根本不具有许多英语中的动词在语言表达中担当的语法功能,所以英语的句法解析模式和规则,甚至其他语法范畴中的某些规则、解析方法可能不适合于汉语语法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

第三,在英文句子中“All of us believed him honest.”中,“honest”作为宾语补语成分存在,但在相应的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诚实”一词就不应该作为宾语补语成分存在,因为那样会使汉语的语法规则复杂化。为了说明这一点,再取一个英文句子“All of us believed that he was honest.”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虽然它也可以直译成“我们都相信他是诚实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把它译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这是因为汉语具有一个英语语法根本不具有的语句特征,汉语的句子中可以没有动词而只有形容词,也就是说,汉语中只要有形容词便可以构成完整的句子,如“他诚实。”和“他是诚实的。”一样,都是完整的句子。因此,既然汉语的语句具有这一特征,那么依据简化的原则,在汉语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和句子“我们都相信他是诚实的。”就应该具有同样的句法结构,其中“他诚实”和“他是诚实的”都应视为完整的句子、相同的成分存在于各自的复杂句中,而且“他诚实”中的“诚实”一词是谓语成分,而不是宾补成分,“他”一词也应视为主语,而不是宾语。这样的解析才符合汉语的特点。相反,如果受英语句法解析模式过多的影响而认定汉语句子“我们都相信他诚实。”中的“诚实”作为宾语“他”的补语,那么汉语语法就会因为英语的特点而被人为地复杂化了。总而言之,在汉语中单独一个形容词就可以作为完整的谓语,就因为这个英语语句不具有的特征,完全可以把汉语中SVOC这样的句法结构变为“主语+动词+简单句”的句式而使汉语语法尽量简化。英语之所以具有SVOC的句式,是因为英语句子只有在存在动词的情况下才能被视为完整的句子。因此,英语具有SVOC的句式是适应了英语的特征,但汉语不具有这个特征,我们用这种句式可能并不适合汉语自身的特点。

第四,最关键的是,如果我们用“S、V、O、C、A”这些句子成分为汉语句子做句法解析。那么有些句子我们将很难分析其句法结构。例如:

(1)老王太极拳打得特别好。

(2)我们中有一些人赞成你的看法。

在第1句中,我们把“老王”一词当作主语,那么“太极拳”一词应该是何种句子成分呢?在第2句中,如果“我们中”是状语,那么“有”和“赞成”哪一个是主要的动词呢?我们没有任何线索来判断,因为汉语的动词只有一种词形,也就是说,汉语的动词根本就没有原形和与之相区别的其他形式这一划分。如果认定“有”一词为第二句的主要的动词,那么第二句可能会出现两个主要的动词,因为动词“赞成”表达的是句子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二者在组词造句上存在着许多本质上的重大区别,各自都有一些独有的句法特征,因此汉语句子的语法解析应以汉语自身特点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合汉语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句法解析模式。

句法解析模式是任何一门语言语法学的重要学术领域,它往往包含和体现了一门语言与其他语言在许多语法范畴内的语法内容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也会造成不同语言,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构成形态方面有重大区别的语言在句法解析模式有重大区别,甚至完全不同。

语法学几乎是所有语言语言学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其他分支语言学科的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实质上是以其他分支语言学科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而得到的,语法学的内容体现了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门有重大区别的语言,不论是文字形态还是组词造句都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所有分支语言学科都必定有不同的内容,过多地受英语语言学学术成果的影响,特别是过多地受英语语法学,尤其是句法解析模式的影响,必将使汉语语法化的进程严重受阻,使汉语语法化的方向很难正确把握。

因此,汉语语法化不应受英语语言学理论过多的影响。

雅思作文中中英表达差异分析

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

中英文句子的主语有哪些不同

很多中国考生在雅思写作部分分数并不高,一直得不到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英汉表达的差异让很多中国学生在表达上摆脱不了中式思维和中式的英文句型,老师也发现了学生有这样的困扰,因此也针对雅思写作中英汉表达的差异提出了几个方法。

 在雅思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有机会批改了大量同学的雅思作文,在这些作文当中,有大量的同学并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从而以汉语思维直接照搬到英语上来,写出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句子,因此,本文将向同学们简要介绍英汉写作中最核心的表达差异,以期对同学的雅思写作有所帮助。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是一种非常讲究语法的语言,而语法关系则通过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来表现;而中文则不用形态变化,靠词序、虚词、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语法关系。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说: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如:

 他正在看这本书。He is reading this book.

 他已经看了这本书。He has read this book.

 这个例子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对此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在写作中却经常有同学在这些方面错误不断。

 在汉语里,句子和句子之间通过内在的意义而非形式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因此常常省略连词、代词等成分。如:

 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连接手段是非必须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全句整体来判断出词语前后隐含的关系。而在英文中,这种隐含的关系必须被?显性?化。如:

 他买了台电脑,花了六千块。

 就绝对不能写成:He bought a computer, spent 6000 yuan.

 而必须写成:He bought a computer which cost him 6000 yuan.或 He spent 6000 yuan on a computer.

 他今天没来,妈妈住院了。

 就不能写成:He is absent today, mother is ill.

 而要写成:He is absent today because his mother is hospitalized.

 这种只求?意思?不讲?形式?的句子在汉语里比比皆是,如:

 我们换个地方,教室正在上课呢!

 现在很饿了,我们去吃食堂!

 十块钱一下子就花光了!

 如果不考虑英汉的差别,直接按照中文思维写出:We change a place,the classroom is hing a class./ Now is hungry, we go to eat the dining hall./Ten yuan spends finished. 之类则要闹出大笑话来。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先来看一个例子,一封来自学员的E-mail:

 Dear Kevin,

 Though I know you are busy, will you give me some minutes, I had to go to work as long as I finished the class today, so I am off duty until now because the problem of double roles made me so boring and tired ,I work in a hospital and it is also teaching hospital ,and I will be a player to attend teaching competition,too much things I he to face and even these days I had to stay up all night. will you do me a four that tell me how to balance the problem between work and study?Latter I will email the homework to you which you ge me this afternoon .

 yours truly

 XXX

 这是一封非常典型的中式思维的信件。中式的思维是按照自然顺序展开论述,如:按照时间先后,先说先发生的,后说后发生的;按照逻辑关系,则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逻辑顺序展开,先说前提、原因、条件、方式、手段等,后说结果。而英文则按照重点顺序展开论述,把重要的观点、态度、结论等交代清楚,开门见山,然后再展开叙述次要信息,如理由、条件、事实、例证等等。即:英文将语意的中心要放在前面,然后娓娓道来,分解叙事。了解这一点,对于同学们展开雅思作文的段落非常有用。

 回过头来看这封E-mail,如果一个外国人看到,肯定一头雾水,因为他不知道你这封信的重点是什么,因为信件的开头大段讲述个人的情况、经历等等,而直到最后才提出问题。如果按照英语的思维,应该开门见山的向收信人提出问题,然后再展开细节进行叙述。

 1. 英文先结果,后原因。

 因为我爱他而不是恨他,所以我才会批评他。

 I criticized him, not because I hate him but because I love him.

 也许校园生活并非总像想象中的那样,所以很多学生才会感到失落。

 Many students feel lost because campus life is not always what they imagined.

 2. 英文先结论,后叙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We he solved the problem after many years? hard work.

 3. 英语先表态,后叙事

 是什么导致了人的犯罪,我们还不能确定。

 We are still not sure what causes people to commit a crime

 死记硬背有很多的局限性,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We should admit that rote learning has a number of limitations.

 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

 由于英文重形合,所以通过各种形合手段将比较大量的信息连接在一个句子里,联系紧密,逻辑分明。这种情况下,其代词所指往往比较明确而不易混淆,因此,为了避免单调乏味,英文句子常常用替换、省略等方式来变换同一个词的表达。而中文则相反,由于汉语主要考意合,考隐含的逻辑贯穿全句,因此为了保持句子的?形散神不散?,就需要通过重复的手段来增强凝聚力,保持读者的注意力。所以,汉语往往不使用同义词等替代手段,因为那样会使得精力分散。如,用代词替代: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蔑视别人的失败。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而不会写成: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the failure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the failure, despised the failure in others.

 再看一个用同义词替换的例子:

 低分版本:

 Think about this situation. A student interviewed another student and many students about what it is like to be an only child. If the teachers in charge of the school paper did not edit names of students from the paper or facts that would give that particular student away to other students, then serious problems could be caused for the students who ge their information.

 改进版:

 Think about this situation. A reporter interviewed many students about what it is like to be an only child. If the teachers in charge of the school paper did not edit names of the interviewees from the paper or facts that would give each person away to the readers, then serious problems could be caused for the students who ge their information.

 第一个低分版本里面用了大量重复的单词?student?,非常枯燥乏味,而改进版将?student?用了?reporter?、?the interviewees?、?each person?、?readers?等词来替代,句子用词富于变化,自然生动得多了。因此,在平时的雅思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同义词、反义词的积累,这样才能在写作中游刃有余,取得高分。

 以上就是针对雅思写作中英汉表达的差异以及学生遇到的困难提出的三个应对方法,同学们如果在雅思写作备考中发现自己的表达上不够地道,有受到中式思维影响的话,就可以认证的参考以上提供的方法。

中文和英语有什么不同?

案例:场景试想

在街上看到两个人在吵架时,设其中一人向另一人泼去一杯热咖啡,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转述方式有很大不同:

试想当遇上上述场景时,你的表达方式是不是也往往是中式思维的由远及近,先说出故事背景然后再慢慢说到重点。

这就是中西式思维最大的差一点之一,英文往往都是先摆出重点,然后再添加细节内容,中式思维则恰恰相反。

这类思维差异,除了在词汇方面,从句子结构和文章结构上也会有所体现。

句子表达

从英语的句子结构来看,由于英语的句子更加注重结构的完整性,所以你会发现英文的语法中一定主从分明,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主语,若一句话用逗号隔开,则表示内容还没有结束,那么逗号后面的主语依旧延续前一句。

从句都是背景补充,例如时间、地点、条件等等,因此也就有了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等等。

外语句子成分和语文句子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言类型学

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非常强调句子结构,表现在:主语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语没有语义作用,也必须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位”主语。谓语在人称和数量上要和主语保持一致。

中文是话题优先语言,更加强调情景,通过建立情景传递信息,句子结构松散,有时候甚至没有主语。

二、思维不同

在表达上面,中文更加注重迂回渐进,起承转合,常常先说理由再引出结论,而英文更加开门见山。

中文先解释理由,再说出观点。英语更多的先表明观点再说出理由。这就是两种思维上的不同。

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四、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

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五、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

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六、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英语

散文中存在的中英文语言差异

中文中

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比如“我吃饭”中“我”是主语

谓语是执行的动作,那上边的例子来说就是“吃”

宾语就是动作的承受者,“饭”

而定语起修饰作用,比如“我是一个很帅的男生”“很帅的”就是定语,通常定语有“……的”

状语,顾名思意,是表示状态的,详细的看英语里边讲得

表语即在“是”之后的,我是人,“人”在这里是表语

同位语,汉语中不常用同位语,见英语解释,主谓一致也请见英语解释

英语中

>> 主谓宾结构:

主语:可以作主语的成分有名词(如boy),主格代词(如you),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等。主语一般在句首。注意名词单数形式常和冠词不分家!

谓语:谓语由动词构成,是英语时态、语态变化的主角,一般在主语之后。不及物动词(vi.)没有宾语,形成主谓结构,如:We come.

宾语:宾语位于及物动词之后,一般同主语构成一样,不同的是构成宾语的代词必须是‘代词宾格’,如:me,him,them等

例:The boy needs a pen.主语the boy,谓语needs(need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宾语a pen.

>> 主系表结构:

主语:同‘主谓宾’结构。

联系动词(Link verb):be动词(am,is,are,was,were,he been);其他联系动词如:become成为,turn变成,go变。其特点是联系动词与其后的表语没有动宾关系,表语多为形容词或副词,既,不可能是宾语。

表语:说明主语的状态、性质、等。可为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不定式、分词。当联系动词不是be,而其后是名词和代词时,多表达‘转变为’之意,注意与动宾关系的区别。

感官动词多可用作联系动词:look well/面色好,sound nice/听起来不错,feel good/感觉好,smell bad/难闻

例:Tom is a boy.(Tom是个男孩)/主语为Tom,系词为be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is,表语为a boy

>> There be 结构:

There be 表示‘存在有’。这里的there没有实际意义,不可与副词‘there那里’混淆。

此结构后跟名词,表示‘(存在)有某事物’

试比较:There is a boy there.(那儿有一个男孩。)/前一个there无实意,后一个there为副词‘那里’。

定语:定语是对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语或句子,汉语中常用‘……的’表示。 返回

定语通常位于被修饰的成分前。若修饰some,any,every,no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时,(如:something、nothing);或不定式、分词短语作定语、从句作定语时,则定语通常置后。副词用作定语时须放在名词之后。

形容词作定语:

The little boy needs a blue pen.(little修饰名词boy;blue修饰名词pen.)/小男孩需要一支兰色的钢笔。

Tom is a handsome boy./Tom是个英俊的男孩。

There is a good boy./有个乖男孩。

数词作定语相当于形容词:Two boys need two pens./两个男孩需要两支钢笔。

The two boys are students./这两个男孩是学生。

There are two boys in the room./房间里有两个男孩。

代词或名词所有格作定语:

His boy needs Tom\'s pen./他的男孩需要Tom的钢笔。

His name is Tom./他的名字是汤姆。

There are two boys of Toms there./那儿有Tom家的两个男孩。

介词短语作定语:

The boy in the classroom needs a pen of yours./教室里的男孩需要你的一支钢笔。

The boy in blue is Tom./穿兰色衣服的孩子是汤姆。

There are two boys of 9,and three of 10./有两个9岁的,三个10岁的男孩。

名词作定语:

The boy needs a ball pen./男孩需要一支圆珠笔。

It is a ball pen./这是一支圆珠笔。

There is only one ball pen in the pencil box./这铅笔盒里只有一支圆珠笔。

副词作定语:

The boy there needs a pen./那儿的男孩需要一支钢笔。

The best boy here is Tom./这里最棒的男孩是Tom。

不定式作定语:

The boy to write this letter needs a pen./写这封信的男孩需要一支钢笔。

The boy to write this letter is Tom./将要写这封信的男孩是汤姆。

There is nothing to do today./今天无事要做。

分词(短语)作定语:

The smiling boy needs a pen bought by his mother./那个微笑的男孩需要一支他妈妈买的钢笔。

The pen bought by her is made in China./她买的笔是中国产的。

There are five boys left./有五个留下的男孩。

定语从句:

The boy who is reading needs the pen which you bought yesterday./那个在阅读的男孩需要你昨天买的钢笔。

The boy you will know is Tom./你将认识的男孩叫汤姆。

There are five boys who will play the game./参加游戏的男孩有五个。

状语: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说明方式、因果、条件、时间、地点、让步、方向、程度、目的等。 返回

状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很灵活,常见情况为:通常在句子基本结构之后,强调时放在句首;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通常位于被修饰的词之前;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的状语一般位于句子两头,强调时放在句首,地点状语一般须在时间状语之前;一些表示不确定时间(如:often)或程度(如:almost)的副词状语通常位于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动词之前。

有时状语在句中的某个位置会引起歧义,应注意,如:The boy calls the girl in the classroom.一般理解成‘男孩喊教室里的女孩‘(此时in the classroom为girl的定语),也可以理解为‘男孩在教室里喊女孩’(此时in the classroom为地点状语),最好写作‘In the classroom,the boy calls the girl.\'

副词(短语)作状语:

The boy needs a pen very much./男孩非常需要一支钢笔。(程度状语)

The boy needs very much the pen bought by his mother./男孩非常需要他母亲买的那支钢笔。(宾语较长则状语前置)

The boy really needs a pen./男孩真的需要一支钢笔。(程度状语)

The boy needs a pen now./Now,the boy needs a pen./The boy,now,needs a pen./男孩现在需要一支钢笔。(时间状语)

介词短语作状语:In the classroom,the boy needs a pen./在教室里,男孩需要一支钢笔。(地点状语)

Before his mother,Tom is always a boy./在母亲面前,汤姆总是一个男孩子.(条件状语)

On Sundays,there is no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星期天,教室里没有学生.(时间状语)

分词(短语)作状语:

He sits there,asking for a pen./他坐在那儿要一支笔。(表示伴随状态)

Hing to finish his homework,the boy needs a pen./因为不得不完成作业,男孩需要一支笔。(原因状语)

Frightened,he sits there soundlessly./(因为)受了惊吓,他无声地坐在那儿。(原因状语)

不定式作状语:

The boy needs a pen to do his homework./男孩需要一支笔写家庭作业。(目的状语)

To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Tom becomes very interested in business./为实现梦想,汤姆变得对商业很有兴趣.

名词作状语:

Come this way!/走这条路!(方向状语)

状语从句:

时间状语从句

地点状语从句

原因状语从句

结果状语从句

目的状语从句

比较状语从句

让步状语从句

条件状语从句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特殊的同源宾语现象: fight a fight , dream a dream , etc.

有些及物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如:give给,pass递,bring带,show显示。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指人,为间接宾语;一个指物,为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一般位于直接宾语之前。

一般的顺序为: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如:Give me a cup of tea,please.

强调间接宾语顺序为:动词 + 直接宾语 + to + 间接宾语。如:Show this house to Mr.Smith.

若直接宾语为人称代词:动词+ 代词直接宾语 + to + 间接宾语。如:Bring it to me,please.

宾语补足语:位于宾语之后对宾语作出说明的成分。宾语与其补足语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它们一起构成复合宾语。 返回

名词/代词宾格 + 名词

The war made him a soldier./战争使他成为一名战士.

名词/代词宾格 + 形容词

New methods make the job easy./新方法使这项工作变得轻松.

名词/代词宾格 + 介词短语

I often find him at work./我经常发现他在工作.

名词/代词宾格 + 动词不定式

The teacher ask the students to close the windows./老师让学生们关上窗户.

名词/代词宾格 + 分词

I saw a cat running across the road./我看见一只猫跑过了马路.

同位语:

同位语是在名词或代词之后并列名词或代词对前者加以说明的成分,近乎于后置定语。如:

We students should study hard. / (students是we的同位语,都是指同一批‘学生’)

We all are students. / (all是we的同位语,都指同样的‘我们’)

独立成分:有时句子中会有一些与句子没有语法联系的成分,称为句子独立成分(注意:区别于分词独立结构)。 返回

感叹词:oh,hello,aha,ah,等。

肯定词yes

否定词no

称呼语:称呼人的用语。

插入语:一些句中插入的 I think , I believe,等。

如: The story,I think,has never come to the end./我相信,这个故事还远没结束.

情态词,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多作为修饰全句的状语):perhaps也许,maybe大概,acturely实际上,certainly当然,等。

分词独立结构:分词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一致! 否则应有自己的逻辑主语,构成分词独立结构。 返回

例:

错句:Studying hard,your score will go up.

正确:(1) Studying hard,you can make your score go up. 或 (2)If you study hard,your score will go up.

解析:错句中分词studying没有自带逻辑主语,则其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主语,既your score . 显然做study的应是人,不应是your score(分数). 正确句(1)更正了句子的主语,使其与分词逻辑主语一致( 同为you );正确句(2)则使用条件分句带出study的主语,(不过已经不是分词结构了).

分词独立结构常省略being,hing been.不过‘There being...’的场合不能省略.

如:

Game (being) over,he went home.

He stands there,book (being) in hand.

独立结构还可用with、without引导,作状语或定语。这种结构不但可以用分词,还可以用不定式、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或名词等。

如:

With nothing to do,he fell asleep soon./无事可做,他很快就睡着了。

The teacher came in,with glasses on his nose./老师进来了,戴着一付眼镜。(注意,此句on his nose不可省略!)

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

顺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表语,定语,状语的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

1、主语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词,代词,数词,不定式等充当。

Helikeswatch'ingTV.他喜欢看电视。

2、谓语

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一般可分为两类:

1),简单谓语

由动词(或短语动词)构成。

可以有不同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Westud'yforthepeo'ple.我们为人民学习。

2),复合谓语:情态动词+不定式

Icanspeakalit'tleEng'lish.我可以说一点英语。

3、表语

表语是谓语的一部分,它位于系动词如be之后,说明主语身份,特征,属性或状态。一般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充当。

Mysis'terisanurse.我姐姐是护士。

4、宾语

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跟在及物动词之后,能作宾语的有名词,代词,数词,动词不定式等。

WelikeEng'lish.我们喜欢英语。

有些及物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往往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指人的叫间接宾语,指物的叫直接宾语。

Hegemesom'eink.他给了我一点墨水。

有些及物动词的宾语后面还需要有一个补足语,意思才完整,宾语和它的补足语构成复合宾语。如:

Wemakehimourmon'itor.我们选他当班长。

5、定语

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

用作定语的主要是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副词,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等作定语时,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前面。

Heisanewstu'dent.他是个新生。

但副词,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作定语时,则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

Thebikeintheroomismine.房间里的自行车是我的。

6、状语

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用作状语的通常是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和从句等。状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或放在句尾。副词作状语时可放在被修饰的词前或句首。

HelivesinLon'don.他住在伦敦。

散文中存在的中英文语言差异表现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文化背景、比喻和隐喻。

1、词汇选择

中英文之间有许多不同的词汇,因此在散文中,作者会根据语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例如,在中文中,有许多形象、富有感彩的词汇,而在英文中,则可能更注重抽象概念或具体描述。

2、句法结构

中英文的句法结构也存在一些差异。中文通常以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为主,而英文则更倾向于主谓宾的结构。因此,在散文中,作者会根据语言的特点来构建句子,使其更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方式。

3、文化背景

中英文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这也会在散文中产生影响。作者可能会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来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散文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而英文散文可能更注重当代社会和文化。

4、比喻和隐喻

比喻和隐喻是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由于中英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喻和隐喻的选择和理解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中文散文中常常使用典故、成语等来进行比喻,而英文散文则可能用不同的文化、历史或文学引用。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