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2.道德经名句赏析

3.《道德经》中经典10句,每一句都醒悟人生

4.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5.老子道德经十大名句

6.道德经经典名句

7.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谢谢!!

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全解释_老子道德经经典名句讲解

老子的名言名句如下: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以下是我精心推荐的《老子》 名言 名句翻译,欢迎阅读 收藏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 措施 。?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 文章 。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傅佩荣)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 芭蕾舞 来,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才用脚尖,日常行走还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陈鼓应)另外一种解释是,?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傅佩荣)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把老子的这句话看成是?权谋术?。前者以一种自然的心情静观事态的起落,后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与。也许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积极的启示?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 方法 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陈鼓应)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傅佩荣)这是讨论解决怨恨的办法。一旦结上怨仇,其在双方心理上的影响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经过调解,只是将显性的情感障碍变成隐性的罢了。怎样才能彻底消除呢?这也许是与人生存相始终的一个话题。只要是人,心理上的所遗留的恶劣感觉便不会轻易的消除,或者说补救的代价是无法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本着宽和的心态,在交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导致结怨的因素。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傅佩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可能还相当普遍的,但未必尽然。?信而美?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经典名言欣赏:

 1.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7.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0.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2.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名句赏析

 篇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篇二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篇三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道德经》中经典10句,每一句都醒悟人生

道德经名句赏析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开端,起始。 足: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哪怕一千里那么远的行程,也是从脚下开始起步的。比喻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得从头实施,循序渐进来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廉:东西的棱边。为人处世应当方正,而不应生硬勉强,一直有太过有棱角,将人割伤。

3.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够勇武。简朴之人,才能够心胸宽广。

4.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满足。 常:经常。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才会时常感到快乐。

5.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6.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选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大意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选自《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大意凡是强大的必处于下方,凡是柔弱的必处于上方。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树根强大,才有柔弱枝条和茂密枝叶。倘若树根枯死,枝叶还能存活吗?

选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大意老子说:人少些贪欲就可以安静,人一安静,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选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意真正有善德的人不会刻意表现。那些无德和缺德之人,总会有意包装,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有道德之人。

选自《道德经·二十九章》。大意老子说:圣明之人总是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如此则可以畅万物之情,适合万物之性,进而实现天下大治,安宁幸福。

选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大意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够资格领导这个国家;能够为了天下的利益而承受灾难的人,才有资格当天下的君王。

选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大意所有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只有懂得知足才是真的富有;常立志,不如立志常。坚持力行、努力不懈才算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虽然死亡,但精神仍存存,才算真正的长寿。

选自《道德经》第七章。大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选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大意老子说: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的世俗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选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意老子说:堂堂正正的君子总是持守质朴醇厚之道,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总是居以忠厚朴实,摒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

老子道德经十大名句

从上边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处世方式。

笔者在《道德经》中,挑选出五个代表老子“不争”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释,帮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争”思想。

一,《道德经》讲:“大智若愚”。因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华也不向外显露,所以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愚笨。

人争夺名利地位的心理过于强烈,对利益过于贪心,容易导致事业失败。少争夺名利地位或不争夺的,才能成功。不争夺名利地位的,才是大智之人。

二,《道德经》讲:“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为大智者(圣人)不争名利地位,所以生活中只做些普通的事,没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无为”。因为大智者不想得到老师的地位,所以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这就是“不言之教”。

没什么作为和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都表现出大智慧者(圣人)的“不争”思想

三,《道德经》讲:“上者,下知有之”。

意思是说,上等的领导因为不争名利地位,所以很少做事,没什么作为。下面人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存在,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但没有作为的领导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为他给下属以高度的信任,不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自主决定怎么干。下属感觉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整个单位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

正是因为上等的领导不追求名利地位,所以这个单位的工作才达到最好。由此看出“不争”的好处。

四,《道德经》讲:“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是像水那样。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居于低洼之地。居于低洼之地反映了水“不争”的思想。不争的,是上等的“善”。

一般人都是追求高地位,而水愿意处于低洼之地。愿意处于低洼之地的就是不争之人,不争之人有大智慧。庄子就是这样,他一生都过着贫穷的生活,国君请他去做相国,他却不去。他就是不争名利地位而很有智慧的典型例子。

道德经经典名句

老子道德经十大名句如下: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4、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译文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0、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谢谢!!

道德经经典名句

道德经经典名句,在书籍里面隐藏着非常多的经典的句子,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喜欢将自己喜欢的句子保留下来,而且不少人会将喜欢的句子做成自己喜欢的书签,一起看看道德经经典名句吧.

道德经经典名句1

1、《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告诉我们,你做出的成果不要具有己有,你取得了成就不要恃功而傲。很多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追求也没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2、《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慧的人从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一定会惹是非上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舌头本是最柔软的,但有时又会变成最锋利的武器,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谨言慎行是我们一生都该恪守的为人原则。

3、《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做人当朴实无华,虚怀若谷,低调谦逊。谦虚的人总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体贴尊重他人,不会盛气凌人。当你怀有谦卑之心低调生活时,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4、《道德经》:涣兮若冰之将释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宽容的道理,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明代杨翥有德量。邻居丢了鸡便骂是姓杨的偷的,杨翥听到后劝家人说:“街坊中又不只有我一家姓杨。”另一个邻居每逢雨天都会将院子里的积水排到杨翥的院子中来,杨翥又说“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渐渐的乡亲们被杨翥感动,后在有贼侵入时,自发到杨家门口守夜防贼。

5、《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别人总是很容易,但是认清自己却是很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一辈子都在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情,到头来碌碌无为。认清自己,坚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与本分的事情。

道德经经典名句2

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经典名句3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老子》

1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1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1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

1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1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1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语]

这一章重点讲“复归”的学说,前几章虽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但本章是作为重点专讲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老子提出这样的一个原则:知雄、守雌,用这个原则去从事政治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原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当时正处在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纷纭扰攘,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老子提出了“守雌”的处世原则。他认为,只要人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返朴归真,达到天下大治。此处还应注意,不仅是“守雌”,还有“知雄”。在雄雌的对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然后处于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几个名词,代表着老子的一些基本观念。

[评析]

“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本章里有“复归于婴儿”以及后面的章节中也有提及“婴儿”这个概念的地方。“婴儿”,其实也是“朴”这个概念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这就涉及到老子所说的“复归”这个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在本章里,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