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八佾第三》(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士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什么?

3.忍无可忍文言文

4.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到底是忍还是不忍

5.论语集解41是可忍,孰不可忍

6.是可忍孰不可忍翻译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完整句子翻译成英文_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完整句子翻译成英文

准确的翻译(直译)应该是:

孔子说到季氏:“(用天子规格的)八行八列在(他的)庭上舞蹈,这件事如果能(被社会)容忍,(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这句话不是孔子当着季氏的面抨击他,而是作为举例,对这种“乱礼”现象提出批评。

中国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任何人都不能超越礼制。因此,孔子对类似于季氏的越礼行为非常气愤。

《论语·八佾第三》(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ay41本章为《论语》:八佾篇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翻译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解读

僭越礼仪的危害

心得

这是第三章的开篇。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这事我都能忍,以后就没有什么气我不能受了!”以前我也误解过。 正确的理解是“这件事都忍心去做,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自己微小的行为,不要让它变成难以戒掉的坏习惯。

习惯是体现身份的方式。如果你每天铺床,你体现着一个有条理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要训练,你体现着运动员的身份。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良好习惯能够给我们带来惊人转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中,习惯用“八佾”,说明他有僭越之心,说明他铺张浪费的习惯。

我们有时候会放任自己,在这里扔了垃圾没事吧,当然这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恶的事情,但是一但我们总是放任自己做点坏事,那么我们容忍自己做坏事的心会越来越大。

这一篇,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认识很肤浅的。我觉得孔夫子真的太较真了,人家用几佾都要这么较真。重点不是多少人跳舞的事情,而是意味着用八佾对整个制度开始漠视,太过把重心放在自己的欲望上,意味着这个国家很危险了。从一个破坏礼节的现象看到了内心当中对责任对制度的漠视,以及欲望的冉冉升起而产生的后果。

现在再读一遍,感觉不一样了,是我当初太浅薄了。学习经典就是会有这个经历,每次读感觉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在累积,我们的感悟也随之改变。

“士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评价季氏说,“天子专享的八佾舞,却出现在季氏的庭院中。季氏连这样的违礼之事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做呢。”?

我的理解

01

一般《论语》中,不说“子曰”而言“孔子”,乃是弟子的再传弟子所记的章节。本章恐是如此。

《史记》言:依人性而作礼。可知“礼”并非前人凭空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制定,各项规定,皆出自人心人性。

如丧礼,《孟子》中有一种猜想。

上古时期无丧礼,老人去世,便背到深山中直接扔掉即可。有一子,其父亲或母亲去世,便背之入山林。几天后又经过此处,发现其尸体被野兽啃食,被蝇冲叮咬。其子遂心有不安,于是就低挖坑,将其尸体下葬。

有一子不安,其他人亦不安,故此种做法约定俗成,渐渐发展成了“丧礼”。

“丧礼”如此,其余礼亦是如此。

02

“佾”为古代乐舞的行列,人数和行数,纵横皆形同,为方正状。

周礼有规定,天子八佾,为64人。诸侯六佾,为36人。大夫四佾,为16人。士二佾,为4人

季氏为大夫,应用四佾,却在家举行了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今人恐不是特别理解。毕竟是带背景不一样,我们只需要知道两点:

第一,是否有尊严,和等级无关,和遵守职分有关。并不因为身份高贵,就显得更有尊严。地位并不成为耀武扬威的资本。

第二,越是对地位高的人,礼节的规范就更多,约束就更大。

季氏只是用天子礼乐,却不接受天子般的约束和教育,这便只是私心私欲的膨胀而已。

03

关于“忍”字,我十分认同南怀瑾先生将其解读为“忍心”。

所以,我们熟知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非是孔子愤怒的表达对季氏的行为忍无可忍。而是对季氏的行为,感到痛心。对世风日下的礼乐文化感到惋惜。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乃是礼乐正邦。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季氏既然是鲁国的大夫,是政坛上有影响的人物,怎么还能做出这种违背礼乐的事来呢?这不是要毁掉鲁国的文化正统吗?

而且,若是平民违礼,其祸尚小。以季氏的地位,其祸甚大。不管是对季氏个人,还是对鲁国来说,都是灾难。

果不其然,季氏叛鲁公,季氏的家臣叛季氏。故而孔子说过,季氏真正的忧患,乃是萧墙之内。

忍无可忍文言文

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指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极点。

该词出自孔子的《论语.八佾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译文: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

扩展资料: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成语故事:

在奴隶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十分森严。

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以用八佾,即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所组成的乐舞队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则用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用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

如果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反了周礼,应该受到惩罚。

当时,鲁国有一个卿大夫,叫季平子。季氏世代为卿,权重势大,操纵着国家,国君实际上已在他的控制之下。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便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认为季平子破坏了周礼。

有一次,孔子谈论季平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孔子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被容忍,还有什么是不能容忍的。

后来,人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百度百科-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到底是忍还是不忍

1. 关于“忍”的古代谚语、诗词、文言文有关的有哪些

忍rěn(1)(动)忍耐;忍受:是可~;孰不可~?

(2)(动)忍心:于心不~。

『形似』 仞、忽

『逆序』 不~|残~|坚~|容~|隐~

『英文』 忍受:bear

与“忍”相关的词语:

忍耐 忍受 忍心 相忍为国 安忍无亲 百忍成金 包羞忍耻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担惊忍怕 负诟忍尤 含辛忍苦 含污忍垢

在古今诗词中的应用查看全部1、《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晁补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2、《贼退示官吏》(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被征。

给你网站吧,复制明天也复制不完

2.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参看“祸起萧墙”)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这个)可忍,孰(哪个)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就是啊

3. 文言文词语翻译

1(发,被起用)

(发,发出)。

(发,发出)

2(在外面,指国外)

(出去)

(拿出)

3(错,犯错误

(过错

4作为

干出,做出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2) 先发制人( 行动

(3)发人深省 ( 引起)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知晓;明白

2.不言而喻 明白,了解

3.不可理喻 说明,使人了解

所以动心忍性.通“韧”,坚韧

忍无可忍 忍受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

举手之劳 往上托,往上伸,

举世闻名 举动

论语集解41是可忍,孰不可忍

意思是被激怒了到了忍不住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完整的准确说法是士可忍熟不可忍才对。往往是用这句话来说明事情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必须认真对待,不能置之不理。比如,别人总是在自己背后说坏话,自己必须敢于揭穿他人的阴谋诡计,别让其得逞。

“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到底是忍还是不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忍耐,容忍。孰:疑问代词。何。整句的意思是:这个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无法容忍的!

中国为什么不打日本?

战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但却要等到整个社会形态达到某一高度点,才可以发动战争,日本不是问题,一旦开战平衡会被打破,中国将失去现在发展的势头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到底如何今译“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语出《论语。八_》:“孔子谓季氏:俏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_。天子可用八_,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四佾,即三十二人。季氏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当时鲁国国君出走,国政由季氏把持。由于季氏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俏,明显是把自己按天子对待了,有谋朝篡位之嫌。所以孔子才说“季氏连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干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心干出来呢?”言外之意,即指季氏可能干出谋朝篡位的事。这是一种今译的译法。还有一种是:“如果对季氏这样做都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言外之意是:绝对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现在人们多用后一种译法。在“是可忍孰不可忍”中,“是”是指示代词,作主语。用例如明。袁宏道《锦帆集之四。尺牍。江进之》:“若忍病,则病安可忍。前次与兄谈不及数言,坐不及片时,而一劳遂复淹淹二月,尚不能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段话是袁宏道写信劝江进之对关乎自己生命安危的病不能再“忍下去不治”。因为江进之“没说几句话,没坐几分钟就累得躺了两个月”,实在需要赶紧治疗了。再如《国权与民权》:“彼欧美之虎狼国,耽耽逐逐,鲸吞蚕食,以侵我国自由之权,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中的“不可忍”是指“不可忍”欧美对我国的侵略。“鲸吞蚕食”也是成语,“鲸吞”是像鲸鱼吃东西,大口吞下;“蚕食”是像蚕吃桑叶,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全语比喻强国侵占弱国领土的两种方式。综合两例可知,两例都用的是后一种译法。

是可忍孰不可忍翻译

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大意孔子评论季氏道:“在家庙的庭中僭用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列祭祀祖宗,这等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已是一句常用成语,含义是“这也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即绝不容忍之意。这个词的出处就是《论语》本章。而我在翻译时却借鉴了钱穆的译文,将“忍”字译为“忍心”,“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古注中本有此二种译法,我之所以纳后者,是据史实而论。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将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臧孙曰:‘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大夫遂怨平子。”

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公室欲在襄公庙举行禘祭。禘祭为周朝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大祭,结果发现宫中只剩下二列舞队。“万者二人”之“万”,是古代乐舞名,常用于宗庙祭祀,它包括文舞和武舞。文舞用雉羽和一种叫龠的乐器,又叫羽舞、籥舞,模拟羽雉发春。武舞,用干戚,又叫干舞,模拟战术。古舞必以八人成列,此亦有说法。“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见《左传·隐公五年》)八音,即钟、磬、琴、箫、笙、埙、鼓、柷八种乐器,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故必以八人为列。八风是指八方之风,即东、西、南、北、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八个方位,天子之德风传播八方,故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的舞列,自天子至士,其权势和影响面递减,故每级减二列,诸侯用六,六八四十八,大夫用四,四八三十二,士用二,一十六。古人用礼制来明尊卑等级。

“万者二人”应为“”的笔误,“万者”是说鲁国公室只剩下两列十六人的乐舞。其他舞者都被季氏招去祭祀家庙了。季氏为鲁国的执政上卿,根据礼制,他只能用四佾。却未经鲁君同意,擅自从公室舞队中强招四佾,在家庙的庭前跳起八佾万舞,致使鲁君因凑不齐舞者而无法举行禘祭。祀与戎,为国之大事。季氏与鲁君同日祭祖,且占用舞乐,以私废公,破坏国家大事,不能不引起众怒。臧昭伯,也是鲁国的卿大夫,为鲁孝公后代,地位仅次于“三桓”,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季氏道:“这叫做使国君不能在先君庙中祭祀以酬谢先君。”鲁国的大夫们“遂怨平子”,“平子”是指季平子,为当时季孙氏家族的掌权人,前文称其“季氏”,古人称氏不称名,为尊者讳。

孔子在鲁昭公时代,只是一个地位微不足道的士人,他根本没有号召发动鲁国贵族的能力。“绝不容忍”的话,孔子即使说了也起不到效应。事实,季平子不仅“八佾舞于庭”触犯众怒,与鲁国大夫郈氏斗鸡得罪了郈氏,又拘捕臧昭伯的家臣,得罪臧氏,还因为在处置其叔父季公若的家事上不公,得罪季公若,总之,四面树敌,鲁国贵族不能容忍季氏者众矣。故若将孔子之言译为:“这也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只是道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若译为“这也忍心做,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做的。”则有对后事的预见性。季氏目为尊长,尊家庭而简宗室一至于此,其势将无所不为。此后,季氏果然将鲁昭公赶出了鲁国,昭公客死在乾侯。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故事内容: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桓控制鲁国,权势滔天,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甚至发展到赶走鲁君,摄行君位的地步。鲁昭公就被季平子赶到齐国,鲁哀公也被赶到卫、邹、越等地,而鲁悼公时期,三桓强盛,公室弱小不堪。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

近义词:拍案而起,深恶痛绝。

反义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