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千古名句

2.杜甫深秋登高仰望江秋色的千古绝句有

3.杜甫的代表名句

4.杜甫的诗《登高》全诗是什么

5.登高杜甫诗句解析

6.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成了千古名句,为何他不说“无边落叶”呢?

杜甫的千古名句大全登高_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杜甫的千古名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江边秋景。首联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之意。仔细品味,首联十四字, 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神斧鬼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地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在诗人登高之处,仰望,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激流而来。这一联,仰视与俯视结合的景象描写,颇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勃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我们可以体会出,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杜甫深秋登高仰望江秋色的千古绝句有

杜甫的千古名句如下: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杜甫的代表名句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杜甫的诗《登高》全诗是什么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长篇叙事诗和咏史抒怀诗为主。以下是杜甫的代表名句,每个都别有情趣,充满诗意与哲理:

1、四时之景不同,万象之情皆可选。——《江阁书怀》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柳公权别业》

3.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赋得古原草送别》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浣溪沙·北斗七星高》

5、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登高》

6、路旁苦竹千竿瘦,池上风麦数顷斜。——《天津过洛阳》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江留别》

8、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赋得古原草送别》

9、两个黄鹂鸣翠梧,一行白露横秋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去年明月今宵,只有酒钱无处消。——《月夜忆舍弟》

1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赠卫八处士》)

12、君不闻,山中言事,僧自愧间,古人多好,今人多病。(《大梦谣》)

13、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岳》

14. 临安城外水如天,别时容易见时难。——《枯藤老树》

1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登高》

1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春夜喜雨》

17、且如今年冬,未休杖策将销金;天寒翠袖薄,未就客心先忆君。——《寄扬州韩绰判官》

1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登岳阳楼》)

1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登高》

20、圣人不取,自贱不愧。——《丽人行》

杜甫的一生

1、成长阶段:杜甫的祖籍在山西,后搬家到陕西成纪(今榆林市榆阳区),从小接受家庭和私塾的教育。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早年间考取了进士举人,但因没有钱交差而被迫离开。

2、官场经历:杜甫曾担任过几个地方官员,从官场上直面丑陋的现象,总结了皇帝统治下的社会弊端,认为天下大治需‘德音’经世济民。 杜甫还曾奔波于外地,宣传、守望、捐献、劝诫载满他的人文大爱.

3、惨遭贬谪:永王之乱爆发后,杜甫因与永王有过深交,并入谏永王反对他的造反,被视为与之有关者,被贬至湖南临武县,生活困苦,文学创作才得以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

4、创作成就:杜甫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历史、人情、风俗、哲理等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天下形势的忧虑,被赞誉为“诗史之巨”和“诗豪”。

登高杜甫诗句解析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诗的名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

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成了千古名句,为何他不说“无边落叶”呢?

登高诗句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一》,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Q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Q”,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杜甫是诗圣,他的诗句往往都是抒怀诗篇,其中有这么一首,名叫《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深秋夔州的江边所做,当时江边一片萧索,登高望远,满目苍茫,而此时的杜甫心境也与景一样,穷困迷茫,只能潦倒度日,而很多人都质疑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句为什么不要?无边落叶?这一句,其实这是在江边,杜甫看到排排木筏停留在空旷萧索的江边,所以,他用了木,而非叶子,秋叶固然萧索,但是却不能更好地融入江边这一场景。

创作《登高》的杜甫当时病痛缠身,十分凄苦

杜甫是在夔州白帝城上登高,向外望去,写的是这首诗,当时杜甫的身体非常不好,而且他在金钱上也十分穷困,无业无钱的状态,自己曾去投奔的官员严武也已经被降职,自己也失去了工作,没有仕途的依靠,再加上自己身体的不爽,杜甫十分苦痛。他不知道后面的路该怎么走,看着江边秋叶萧索,木筏空旷的排在江边,就像自己一样随风漂浮,十分悲凉。登高抒情、空寂难过,杜甫的《登高》也是他诗篇特点的代表作。

杜甫一生穷困,到最后也是病痛缠身,抑郁而终

杜甫是爱国诗人,在唐朝混乱的科举制度中,杜甫纵有才华,但却连连失利,最后他只能委屈自己,为求得一个小官,不惜埋没一身才学,不得不四处奔走送礼,他选择了趋炎附势,但是就连这条路他也没走通,最后就连杜甫的小儿子也是被饿死家中。

所以,杜甫的诗都是以民生为主,体现多是人间疾苦。杜甫的这首《登高》也呈现了他当时求助无门、悲凉难耐的心情,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却在那样的乱世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身在异乡,真让人十分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