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适合做座右铭的句子_论语中适合当座右铭的句子
1.古人座右铭
2.论语中哪些句子你觉得可以作为座右铭
3.现在人们总是用古语当自己的座右铭,“吾日三省吾身”有何警示作用?
4.用论语十二章写座右铭200字微写作
5.从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作为座右铭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翻译成白话是:我每天用三件事反省自己。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很多事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人无完人,每天反省一下自己更能让自己在反省中成长,所以“吾日三省吾身”更好一些。
: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座右铭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解释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分析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论语中哪些句子你觉得可以作为座右铭
导语:座右铭的`含义,古代和现代的汉语词典,概括解释为: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下面是我为你分享的古人座右铭大全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古人座右铭摘录大全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
3)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5)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6)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9)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0)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1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3)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1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陈寿
1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1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17)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1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9)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20)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古人座右铭大全推荐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7)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9)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1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2)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1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17)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1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19)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
20)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古人座右铭大全经典1)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
2)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3)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4)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5)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8)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 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12)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
1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4)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5) 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16)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17)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
18)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19)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20)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现在人们总是用古语当自己的座右铭,“吾日三省吾身”有何警示作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正如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
用论语十二章写座右铭200字微写作
意思: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
出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本文中指从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传授,这里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等。
(6)习:精通,熟练。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
扩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
从论语十二章中选一句作为座右铭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这句话选择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学而》。
一、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二、感悟
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论语》中的名言
第一句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翻译: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二句名言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的道德就像是风,小人的道德就像是草。风从草上刮过,草必然倒下。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国大夫季康子如何治民治国问题时所发表的导作用。
第三句名言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翻译: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月食。有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改正了,大家都仰望他。这是孔子学生子贡的话,是颂扬君子知过能改、光明磊落的态度。
第四句名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翻译:不要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去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第五句名言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第三》。
翻译: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役使大臣,臣子侍奉君主,各自应当如何才好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对大臣应该以礼相待,臣子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