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名句及翻译

2.公还,及方城翻译

3.《左传全译》隐公元年原文、注释和翻译?

4.左传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译

5.文言文《左传 庄公十一年》翻译

6.晋楚城濮之战左传原文及翻译

7.左传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左传经典名句及翻译_左传名句大全

原文: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白话释义:

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

(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吧。”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过了多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

国君大怒,说:“(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

近侍之臣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

注释:

⑴涓人:宦官。

⑵请:请让我。

⑶遣:派遣。

⑷反:通“返”,返回。

⑸安:怎么。

⑹事:做(这件事)。

⑺ 对:回答。

⑻以:认为。

⑼能市马:这里指识货(的人)。

⑽市:买。

⑾期(j ī)年:一周年。

⑿.以:用。

⒀.且:尚且。

⒁不能:不到,不满。

此文出自西汉刘向所著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文言文名句及翻译

 篇一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2、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3、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历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1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篇二

 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5、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6、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7、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1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篇三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8、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公还,及方城翻译

文言文名句及翻译如下: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翻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2、学而不化,非学也。一-杨万里

翻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3、好学而不贰。--《左传》

翻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5、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一-《尚书》

翻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知而好问,然后能才。一-《子》

翻译:聪明的人还--定得勒学好问才能成才。

7、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一-葛洪

翻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一-黄

翻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翻译:历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左传全译》隐公元年原文、注释和翻译?

公还,及方城的翻译:楚国将方城山当作城墙

作者与出处:?《襄公二十九年》?《左传》

上下文分析:

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古籍经典名句,我们为你分析了」公还,及方城。名句的上下文信息, 可以在你阅读的时候作为理解的参考材料:

经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夏五月,公至自楚。庚午,卫侯衎卒,阍弑吴子余祭。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滕子、薛人、小邾人城杞。晋侯使士鞅来聘。杞子来盟。吴子使札来聘。秋九月,葬卫献公。齐高止出奔北燕。冬,仲孙羯如晋。

传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楚人使公亲襚,公患之。穆叔曰:「祓殡而襚,则布币也。」乃使巫以桃列先祓殡。楚人弗禁,既而悔之。

二月癸卯,齐人葬庄公于北郭。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至于西门之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楚郏敖即位。王子围为令尹

楚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因为关于楚方城的历史记载过于简略,自《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国大夫屈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全译》隐公元年原文、注释和翻译如下:

原文

元年春,王周正月①。不书即位,摄也②。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③,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④。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⑤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注释

①元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王周正月:即周历正月。②不书:指《春秋》不记载。书,记载。摄:摄政,即代理国君处理政事。③公:指鲁隐公。邾:曹姓,子爵国。仪父:邾国国君,名克。蔑: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泗水县东)。

④未王命:指邾子尚未正式受周王室的册命。爵:爵位。⑤费伯:鲁国大夫。城郎:在郎地筑城。郎,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旧治东北)。

译文

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是因为只是)摄政。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地会盟,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仪父尚未正式受周王的册命,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隐公摄政想要向邾国求得友好,所以举行了蔑地的盟会。

夏季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方筑城。《春秋》没有记载,是由于不是奉鲁隐公的命令。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①,曰武姜②,生庄公及共叔段③。庄公寤生④,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⑤。爱共叔段⑥,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⑧。

及庄公即位⑨,为之请制⑩。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注释

①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之子,郑国第二君,在位二十七年。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侯之女为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侯爵,在今河南南阳县,后为楚所灭。②武姜:郑武公之妻。“武”表示丈夫武公的谥(shì事)号;“姜”表示母家为姜姓。当时习惯这样称呼诸侯或大夫的妻子。

③庄公:即郑庄公,名寤生,郑国第三君,在位四十三年。④寤(wù误)生:逆生,倒生,即生产时脚先见,又叫难产。寤,同“牾”,逆,不顺,即倒着。⑤遂恶之:从此就厌恶他。⑥共(ɡōng恭)叔段:郑庄公的同母弟,他在兄弟中年龄最小,故称叔段。后来段失败出奔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故又称共叔段。

⑦亟(qì器):屡次,多次。请于武公: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⑧弗:不,否定副词。 ⑨即位:古代把天子或诸侯开始就职称“即位”。⑩为之请制:替共叔段请求制地为封邑。制,郑国邑名,又叫虎牢(在今河南汜水县西北),原为东虢国的故址。?岩邑:险要的城邑。?虢(ɡuó)叔:东虢国的国君。

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的省略,即听从他的命令。?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谓之京城大叔: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同“太”。?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雉:量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即三百丈。害:祸害。

制:制度。?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城的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五之一:即五分之一。?不度:不合先王的法度。?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即违背了先王规定的制度。?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焉辟害:怎能避免这个祸害?焉,疑问代词,怎么,怎能。辟,同“避”。

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厌,满足。?为之所:安排他个地方,即给他安置个地方。?无使滋蔓:不要让他滋长蔓延。滋蔓,滋长蔓延。?难图:难谋,难治,这里有没法对付的意思。?犹:尚且。?自毙:自我灭亡。毙,倒下去。子:您,古时候对人的敬称。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称做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生的时候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因此便厌恶他而偏爱共叔段,打算立段做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应许。

到了庄公做郑国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地做封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东虢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唯命是从。”于是,姜氏又替段请求京地做封邑,庄公就叫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便是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的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地的城不合法度,违背了先王既定的制度,您将会控制不了”。

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我怎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答道:“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还不易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自我灭亡,你暂且等着瞧吧”。

原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①。公子吕曰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④;若弗与,则请除之⑤,无生民心⑥。”公曰:“无庸,将自及⑦。”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⑧,至于廪延⑨。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⑩。”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注释

①西鄙、北鄙:西边和北边的边邑。鄙,边邑。贰于己:两属于自己,即一方面属于郑庄公,一方面又属于共叔段自己。贰,两属,属二主,即受两重管辖。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国不堪贰:一个国家不能容两个君主,即国家受不了人民有两属之心。战国以前,臣和国君对话时,不能直接称“汝”(你),要按国君的身份称“君”。

④事:侍事。⑤除:除掉。⑥无生民心:不要使人民生他心。⑦将自及:将会自作自受,即将会自取祸殃。⑧收贰以为己邑:把二属的西鄙、北鄙两个边邑收为自己所有。⑨至于廪延:到达了廪延,即扩张到廪延地方。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⑩厚:指土地广大。得众:得到百姓的拥护,即收得民心。

不义:指对国君不义。不暱(nì逆):指对兄长不亲。暱,亲近。崩,崩溃,垮台。?完聚:完治城廓聚集百姓。完,指修好城廓。?缮甲兵:修整了盔甲和武器。缮,修理,制造。甲,戎衣、铠甲。兵,兵器,武器。?具卒乘(shènɡ):准备了步兵和战车。具,准备,具备。卒,步兵。乘,兵车,战车。

袭郑:偷袭郑国的国都。?夫人:指武姜。启之:为共叔段开城门,作内应。有把“启之”解为开导共叔段,即内应。后说亦通。?期:指共叔段袭郑作乱的日期。?帅:同“率”,带领。乘,犹辆,古代兵车一乘配备兵士七十五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配备兵士一万五千人。

公伐诸鄢:郑庄公攻打鄢地,即庄公在鄙地攻打共叔段。诸,“至于”的合音词。之,是代词。于,是介词。?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以天干(甲乙丙…)、地支(子丑寅…)相匹配纪日。

出奔共:逃奔到共国去。共,伯爵国,后为卫国的邑。奔,逃奔,逃跑。?谓之郑志:认为是郑伯的本心。难之:犹言史官记载之事有为难之处。?寘:同“置”,放置,安排,这里有放逐幽禁之意。城颍:郑国邑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誓之:向姜氏发誓。?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无相见:不再见面。?之:指置姜氏于城颍和发誓的事。

译文

不久,太叔段命令原属于郑庄公管辖的西边和北边两个边邑二属于自己。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容两个君主,您将怎样处置这件事情呢?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您趁早除掉他,不要使郑国人民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作自受的”。

太叔段又把二属的两个边邑收为自己所有,一直扩张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地方占多了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他身为臣子对君不义,作为弟弟对兄长不亲,即使地方占得多也比然崩溃。”太叔段修好了城廓聚集了百姓,修整了盔甲和武器,准备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国都。

姜氏准备替他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听到了共叔段袭郑作乱的日期,便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于是,派公子吕带领战车二百乘去攻打京邑。京邑的人反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到鄢地,庄公又攻打鄢地。

五月二十三那天,太叔段逃奔到共国去了。《春秋》记载说:“郑伯在鄢地战胜了段。”段不像弟弟的样子,所以不说弟字,像两个国的国君打仗,所以叫克;把庄公称为郑伯,讽刺他对弟弟失去教诲;认为是郑庄公的本心,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为难的地方。

郑庄公便把姜氏安置到城颍,并向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和你相见。”可是,过后他又懊悔不该那样做。

原文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①,闻之,有献于公②,公赐之食③,食舍肉④。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⑤,皆尝小人之食矣⑥,未尝君之羹⑦,请以遗之⑧。”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⑨!”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⑩?”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边邑名(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人:管理疆界的官。②献:献礼。于公:向郑庄公。③赐之食:赏赐给他食物,即留颍考叔吃饭。④食舍肉:吃饭时把肉放在旁边不吃。⑤小人:颍考叔自己谦称。⑥皆尝小人之食矣:小人的食物她都尝过了。尝,原指辨别滋味,这里指吃。

⑦羹:有汁的肉。⑧请以遗(wèi味)之:请把肉羹赠送给她。之,指颍考叔之母。⑨尔:你。繄(yī):语助词,常用在句首。⑩敢:表示谦敬的副词。何谓:等于说“谓何”,说的是什么??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了他。?何患:等于说“患何”,即忧愁什么?

阙:同“掘”,挖。及泉:到了地下泉水。隧(suì):隧道,地道。这里作动词用,有挖隧道之意。?其谁曰不然:谁说不是这样呢??入:指进入隧道。赋:吟咏,这里指赋诗。?融融:和乐自得的样子。

泄泄:舒畅愉快的样子。?如初:跟当初一样。?君子:作者的托,《左传》中习惯用的发表评论的一种方式。?纯:纯粹的,专一的。?施(yì)延,扩展,有“扩大影响”的意思。?《诗》:指《诗经·大雅·既醉》篇。?孝子不匮(kuì),永锡(cì)尔类:孝子的孝道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给予你(指孝子)。?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

雪鸿径亭补注

注释?泄泄:泄,多音字,在此读音为yì。

注释?孝子不匮(kuì),永锡尔类:锡,通字,在此读cì,通“赐”,给予的意思。

译文

那时,颍考叔正在颍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到了这件事情,就送礼给庄公。庄公留他吃饭。他吃饭时故意把肉放在旁边不吃。庄公问他什么缘故,颍考叔答道:“小人家中有老母,小人的食物她都尝过,可是没有尝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把肉羹留给他。”庄公说:“你有母亲可孝敬,偏我就没有”!

颍考叔说:“小人冒昧问一下,君王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心里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忧愁什么!若是掘地见水,在地道中相见,谁能说这样做不是‘黄泉相见’呢?”庄公就按他的话做了。庄公进入地道时赋诗道:“隧道之中,快乐呀融和!”姜氏走出地道也赋诗道:“隧道之外,快乐呀舒畅!”从此母子的关系便和以前一样了。

史官评论道:“颍考叔是个纯粹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展到了郑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是没有穷尽的,永久把孝道给予孝子。’大概说的就是颍考叔这种情况吧”?

原文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①。缓,且子氏未薨,故名②。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③。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④。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⑤。豫凶事⑥,非礼也。八月,纪人伐夷⑦。夷不告,故不书。有蜚⑧。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⑨。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⑩。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注释

①宰咺(xuān喧):周王室大臣。杜预注:“宰,官;咺,名也。”归:同“馈”,赠送。赗(fènɡ俸):送给丧家助葬之物,即用财物帮助人办丧事。②缓:晚了。杜预注:“惠公葬在春秋前,故曰缓也。”子氏,即仲子。名:指直书宰咺的名字。按:天子的卿大夫不宜书名,而此称宰咺,是因为仲子未死而助其丧的缘故。

③七月:历经七个月时间。同轨:犹言诸侯。杜预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④同盟:指同盟的诸侯。同位:指官位相同的。逾月:超过一个月。外姻:指姻亲。⑤不及尸:没有赶上下葬。吊生:向生者吊丧。丧,指葬后返回祖庙哭哀,即葬后的安神礼。

⑥豫凶事:豫赠凶事之物,即未死而赠助丧物。豫,通“预”,事先。杜预注:“仲子在而来赠,故曰豫凶事。”⑦纪:国名,姜姓,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县南。夷:国名(在今山东即墨县西)。⑧蜚(fěi匪):古书上记载的草虫,今叫蜚盘虫,又叫香娘子,专食稻花的害虫。⑨季年:末年,晚年。黄:宋国邑名(在今河南民权县东)。

⑩宿:国名,风姓,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十月庚申:十月十四日。?不临:不临丧哭泣,即不敢到场为丧主。杜预注:“以桓为天子,故隐公让而不敢为丧主。”?阙:缺失,不完备。?会葬:参加葬礼。?公孙滑:共叔段之子。?以:率领,统率。《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王师:周天子的军队。虢(ɡuó国)师:虢国的军队。

当时郑庄公为周平王卿士,西虢公又与郑庄公同仕王朝,故郑庄公可借周天子之军和虢国之军攻打卫国。卫南鄙:卫国南部边境。?私:私下。公子豫:鲁国大夫。私于公子豫,即私下向公子豫商量“请师”之事。?翼:郑国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新作:新造。南门:鲁国的南门。?祭伯:周王卿士。祭,国;畿内国名(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北)。

杜预注:“祭伯,诸侯为王卿士者。祭,国;伯,爵也。”?众父:公子益师的字,鲁孝公之子。小敛:把衣衾加在死者之尸上交小敛。把死者之尸入棺叫大敛。按:大夫卒而国君亲视小敛是当时之礼,春秋时鲁国相继都执行此礼。而隐公不行此礼,可能自己认为是摄政,谦让不以国君自居。日:指众父死亡的日子。

译文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宰咺来鲁国赠送惠公、仲子的送葬物品。惠公死去已久,送晚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书宰咺的名字。天子死后历七个月下葬,诸侯全部参加葬礼。

诸侯死五个月同盟的诸侯参加葬礼,大夫死历三个月官位相同的参加葬礼,士死过一个月姻亲参加葬礼。赠送死者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唁没有赶上葬后哭丧。人没有死而先赠送丧物,是不合于礼的。

八月,纪国人攻打夷国。夷国没有报告鲁国,所以《春秋》不加以记载。发现蜚盘虫,没有成灾,《春秋》也不加以记载。惠公末年,在黄地打败了宋国军队。隐公即位而向宋国要求媾和。九月,和宋国人在宿国结盟,两国开始通好。

冬季十月十四日,改葬惠公。隐公没有以丧主身分到场哭丧,所以《春秋》不加以记载。惠公死的时候遇上宋国出动军队,太子年幼,葬礼不完备,因此改葬。卫侯来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春秋》也不加以记载。

郑国共叔段叛乱的时候,公孙滑逃亡到卫国。卫国人为他攻打郑国,占领了廪延。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攻打卫国的南部边境。郑国又向邾国请求出兵,邾子派人私下和公子豫商量出兵的事。公子豫请求出兵,鲁隐公不答应,他自己就走了。公子豫和邾人、郑人在翼地会盟。《春秋》不记载此事,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

鲁国新造南门,《春秋》不加以记载,也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十二月,祭伯来鲁国,不是奉周天子的命令。众父死,隐公没有参加小敛,所以《春秋》没有记载死亡的日子。

文言文《左传 庄公十一年》翻译

左传僖公七年原文及翻译如下

本篇记述了鲁国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夏季,齐孝公攻打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又发生饥荒,实无力抵抗;但使臣展喜在与齐孝公的谈判中利用两国先君关系和盟誓,抓住齐孝公爱好虚荣的心理,慷慨陈辞,巧妙作答,使之无辞以对,只得撤军,从而化解了一场干戈。

原文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译文

齐孝公进攻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先让他到展禽那里去领受犒军的辞令。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国境,展喜就迎上去。他对齐孝公说:“敝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前来,将要屈尊驾临我国,特派我来犒劳您的办事大臣。

”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齐孝公说:“你们家家空虚,赤地千里,仗恃什么而不害怕?”回答说:“仗恃的是先王的命令。过去周公、太公,都是周王室的得力大臣,共同辅佐成王。

成王慰劳他们,命令他们结盟。盟约说:‘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不要互相侵害。’这盟约至今还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联合诸侯,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了他们之间的裂痕,从而将他们从灾难中挽救过来

。这样做,正是为了表明仍然在履行太公辅佐周王室的固有职责啊。到您即位之后,诸侯都抱着很大的希望,说:‘他能继承桓公的事业’。

因此,敝国也就不敢集结兵力,防守边境,说:‘难道他即位刚刚九年,就抛弃了先王的遗命,废除了自己的固有职责?这怎么能对得住他的先君?’您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我国的君子就是仗恃着这种信心而不感到害怕的。”于是,齐侯就撤兵回去了。

晋楚城濮之战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十一年》的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原文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秋,宋大水。冬,王姬归于齐。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人隽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齐侯来逆共姬。

乘丘之役,公之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遄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翻译

十一年夏季,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

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戬地打败宋军。

凡是作战,敌方没有摆开阵势叫做“败某师”,都摆开了阵势叫做“战”,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方的勇士叫做“克”,伏兵而击败敌军叫做“取某师”,周天子的军队被打败叫做“王师败绩于某”。

秋季,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问,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为什么不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我对于上天不诚敬,上天降灾,还使贵国国君担忧,承蒙关注,实不敢当。”臧文仲说:“宋国恐怕要兴盛了吧!禹、汤责罚自己,他们勃然兴起;桀、纣责罚别人,他们马上灭亡。

而且别国发生灾荒,国君称孤,这是合于礼的。言语有所戒惧而名称合于礼制,这就差不多了吧!”不久,又听说上面那番话是公子御说所说的.,臧孙达说:“这个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心思。”

冬季,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

在乘丘战役中,庄公用叫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宫长万,庄公的车右歂孙活捉了长万。宋国人请求把南宫长万释放回国。长万是力气极大的人,宋闵公开玩笑说:“原来我尊敬你,如今你成了鲁国的囚犯,所以我便不敬重你了。”

南宫长万因此而怀恨他。

左传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关于晋楚城濮之战左传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

赵衰曰:“郤谷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

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翻译:

僖公二十七年这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就在这一仗了!”

狐偃说: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上、中、下三军,并商量中军元帅的人选。

赵衰说:“郤谷可以胜任。我屡次听他谈论,他喜爱礼、乐而熟悉《诗》《书》这些典籍。这两部典籍,德义都蕴藏其中;礼、乐,又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德与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使用一个人,应全面听取他的意见,明确考察他们的政绩,就赏踢给他丰马服饰作为酬劳。’您不妨试用一下吧。”

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道义,还没能安守自己的本位。”于是在外晋文公为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内则注重为百姓谋,百姓于是都安于他们的生计。

晋文公又准备用他们作战,子犯说:“百娃还不知道信用,还不明白信义的作用。”于是文公就去攻打原国来让百姓明白信义的作用。百姓做买卖不求贪得无厌,讲究价钱公道,以示信义。晋文公问:现在可以动用百姓了吧?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义,未养成恭敬尊上的习惯。”

因此举行盛大的演习来让百姓知道礼义,建立管理爵禄佚位之官来规定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于是,使楚国撤去戍守谷地的兵,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战而成就霸业。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了。

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包围了曹国,攻城门时死了很多人,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都堆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

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三月丙午日,晋军攻入曹国都城。晋人列举曹僖公的罪状,责备他不任用大臣僖负羁,而乘车的佞臣倒有三百人。并责令说;“要供认(当年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

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发怒说:“我们这些有功劳的不考虑奖赏,还谈什么报答僖负羁?”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魏犨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

如果伤得厉害,就杀了他。魏犨把胸部捆得紧紧的出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不是好好的吗?”说完就向前跳三次,拍掌三次,又回身耸跳三次,拍掌三次。于是晋文公饶恕了他。只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

1. 左传 怙恶不悛文言文翻译

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第二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能够亲近仁爱的与邻国相处的做法,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辨得到!”

《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蔓延开来。’”

2. 文言文曹刿论战《左传》翻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 "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姓。及姓。[1]

6. 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动词义:

1、形声字。从宀舃(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2、输送。

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史记》

3、倾吐;倾诉;抒发。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

写,除也。——《广雅》

我心写也。——《诗·小雅·裳裳者华》。笺:“则我心所忧,写而去矣。”

何以含忍?寄之此诗;何以写思?记之斯辞。——晋·陆云《失题》

4、传抄地书写(汉以前只用“书”,汉以后“书”与“写”并用)。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后汉书·班超传》

武帝置写书官。——《汉书·艺文志》

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宋·文同《可笑口号》

5、抄写。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晋书·左思传》

困乏写手,一时未得奉寄。——清·顾炎武《答俞右吉书》

6、仿效;描绘。

雷震之声,可以放钟写也。——《淮南子·本经》

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隋·李播《周天大象赋》

7、画。

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僧师徒四位喜容。——《西游记》

绘影写光。——蔡元培《图画》

8、写作;创作。

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孙犁《秀露集》

9、签订。

10、租赁;确定某种出租或雇佣关系。

如今写了两只大官船,兵部里讨的火牌,勘合,一家子都往任上去了。——《醒世姻缘传》

写了哥子的船。——《警世通言》